2019-07-10

BBHF 純粹的感情創造出純粹的音樂

BBHF 純粹的感情創造出純粹的音樂

(原文)

曾以伽利略樂團(Galileo Galilei)名義活躍於搖滾樂界的三位音樂人-尾崎雄貴(主唱&吉他手)、尾崎和樹(鼓手)、佐孝仁司(貝斯手),後來邀請當時曾擔任過樂團支援鍵盤手的DAIKI(吉他手),於2018年組團Bird Bear Hare and Fish,重啟樂團活動。本次他們改名為BBHF,於7/1發行線上下載限定作品《Mirror Mirror》。與新專輯同步,還有另一個全新的作品正在進行中。兩個作品是分別表現「電子元素」與「肉體元素」的觀念藝術*註1系列作品。音樂natalie訪問了樂團的核心人物-尾崎雄貴,聊聊關於新專輯的製作背景以及目前BBHF的走向。


*註1:Conceptual art,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其理論是觀念藝術作品重要的部分是其概念,而有形的表現並不重要。(來源)

嘗試能力所及的事情


-距離BBHF發行首張單曲《一頁/下一撮火(ページ / 次の火)》已經過了1年時間。雄貴您覺得這段時間是匆匆過去,還是緩緩流逝、特別漫長嗎?

我覺得這1年過得非常慢。我自己的個人企劃warbear也沒有推出新作品,但體感而言,感覺過得很漫長。


-為什麼呢?是因為這次BBHF開始活動前,並非事先特別決定好音樂方向,而是4個人一起摸索各種能做的事,也因此面臨很多挑戰嗎?


對。我們從Galileo Galilei時期開始,一直都是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隨手拈來進行製作的方式,「沒把握做不做得到,反正做看看」。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才組成BBHF。而且,組團當時,我們的想法就是「停止用追隨自己理想的製作方式來作音樂」。所以這次不是貿然嘗試,而是換個方式變成「嘗試做自己做得到的事」。不過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裡「想做的事變少了」。對音樂的態度也與過去不同,現在偏向聽自己喜好的音樂,單純覺得「因為我喜歡所以才聽這首歌」。


「我們超像的啊?」


-目前雄貴跟和樹住在北海道,仁司和DAIKI住在東京。

花了1年時間,又動念想以BBHF活動的原因是,我發現即使生活圈不同,我們四人的喜好依然相似。團員們從以前就是感情很好的老朋友,現在也仍會一起去國外旅行。我們就像四個靈魂相似的人聚在一起,這點也表現在我們對音樂的態度上。當然我們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例如DAIKI很喜歡我完全不懂的深奧音樂;而我就喜歡比較淺顯易懂的主流音樂,但DAIKI卻沒聽過。不過團員之間討論新作品時,會舉例出來的歌曲基本上都相同。


-最近有聊過什麼作品?


像今天有聊到造物主泰勒*註2的《Igor》*註3 。剛剛在拍樂團視覺照時,攝影師一播放《Igor》,我們四人同時「喔喔!」不禁興奮起來。明明有段時間沒見到彼此了,也從沒聊過《Igor》,卻能做出一模一樣的反應(笑)。而且,仁司還說「《Tiny Desk Concert》*註4(由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註5播送的演唱會影像系列)是不是超讚的!」,大家也同聲回應「對啊對啊!」我覺得這就是專屬我們四人的默契。之前和其他樂團的音樂人聊過,大部分的人都說「我們團員喜歡的音樂都不一樣耶」,不過如果問到我們的話,我們大概會回答「我們喜歡的音樂都超像的啊?」


*註2:Tyler, The Creator,美國說唱歌手、唱片製作人。(來源)
*註3:造物主泰勒於2019年5月發行的第5張錄音室專輯。(來源)
*註4:由NPR music邀請各界音樂人演唱的節目。(來源)(官網)(官方YouTube)
*註5:National Public Radio,縮寫NPR,是美國一家獲公眾贊助及部分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非商業性媒體機構,以廣播聯賣的方式為全美約9百間公共廣播電台提供節目,以新聞、綜述、採訪為主,也有一些音樂、脫口秀等文化、娛樂節目。(來源)

-所以就算生活圈不一樣,也能保持彼此喜好相似。

對。我單獨做好曲子拿去給團員試聽,他們總是對我說「雄貴的作曲真的很出色」。也就是說,即使是我獨自完成,大家也都願意把它當作代表樂團的歌曲接受它。在BBHF裡,身為作曲人的我可以保有自己的創作空間,也能自由嘗試各種事情。不但想法源源不絕,團員之間氣氛也很開放。也因此像前作我們是用雲端共享,把大家提供的音源集中在一個地方,但這次我們決定不這麼作。這次新專輯一開始是我跟和樹在北海道把歌曲大綱作好,仁司跟DAIKI則在他們有空的時候從東京回來北海道,加入他們的演奏。如果真的擠不出時間,就透過網路傳輸音源。

-為什麼這次用這種方式進行?

關於這次新專輯,我初期就已經有很明確的想法,主軸明訂為「我想用BBHF名義作這樣的作品」。進入製作的階段後,我問團員們「仁司負責的貝斯,我可能會自己重彈或刪掉,可以嗎?」,他們回答我「就交給雄貴吧,你不會搞砸的」。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彼此相信對方才能用這種方式作成這次新專輯。

對比《Mirror Mirror》的作品正在製作中


-這麼說來,本次新專輯《Mirror Mirror》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製作方法創作。在您心中,是否更加確信「BBHF也是個能做出如此出色的音樂的樂團」?

我當然這麼想。雖然BBHF剛開始活動時,我曾說過「今後想測試我們四人能作到什麼程度」,但這次新專輯,我內心對「想和BBHF一起做的事」其實比較算是靈光乍現。但這絕不是「透過樂團做我想做的事」,而是「由我提議想和BBHF一起做的事」。雖然還不是很具體,往後也將持續摸索,但這次先以一個作品的形式呈現。

-其實和去年發行的首張專輯《Moon Boots》相比,我覺得音樂性出現很大的變化。新專輯《Mirror Mirror》的初期想法是什麼?

其實這次不只《Mirror Mirror》,同時也有另個相同份量的作品正在製作當中。很久以前我就想嘗試看看,所以並非心血來潮。我想把這兩個作品作成兩大對比,透過這兩個作品呈現一個龐大的整體形象。其實我們至今為止也大多把想作的音樂分成兩方向,包含Galileo Galilei時期的作品在內,我們都把兩大方向的音樂放在同一張作品呈現。但這次想表現的是徹底把這兩種方向的音樂分開來。如果可能的話,我想在同一場演唱會裡,把兩種元素分開呈現,甚至演唱會本身也可以分開舉辦。總之,我想用盡樂團全力,呈現兩方向的音樂。

-這兩種方向,具體用詞彙表達會是怎麼樣的東西?

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依賴iPhone或iPad,每天面對著螢幕畫面。和團員們在一起時,我們也去全都埋頭滑自己的手機。當然這可以稱作網路溝通,我們也確實是保持聯繫的狀態,但是這種網路相處方式,和信件或電話的體驗卻完全不同。說不定30年後,這些體驗會變成相同的感受,但以現代的體驗來說,還是能感受到這兩種迥然相異的魅力。有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小時候曾流傳過「Game Boy Advance搭配網路功能」,但到最後還是沒有人實現這個說法。明明幾年前還不能像現在這樣,任何東西都能輕鬆下載。我想現在仍算是過渡期,所以這次把「電子元素」和「肉體元素」分成兩個不同作品有其趣味性。因此,這次發行的《Mirror Mirror》是呈現「電子元素」的作品,之後會再發行另一個作品呈現「肉體元素」。不過我想表達的並不是「電子音樂冷漠又毫無生命力」,這當中也富涵人們的溫度,這次新專輯想用音樂呈現這種複雜的要素。

最重要的是「BBHF能作出怎樣的音樂」


-第1首《Touch》是怎麼創作的?

這首歌是從開頭的合成音開始做,但在製作過程中,我的內心浮現出某種物體與物體強烈碰撞的想像,我把那種想像聯想成歌詞,把物體之間碰撞後倒帶離開的形象做成音樂。

-開頭類似夜店電音的部分,和副歌吉他和弦的部分形成的對比,原來背後的形象是這樣的構成。

雖然使用吉他的音色,但並不是想做成吉他搖滾樂,而是採用它作為表現物體碰撞的形象元素。編曲是我跟和樹先在北海道做出大綱,DAIKI再傳給我們用合成器做出的一些有趣樂句或樣本。只是,在進行編曲作業時,我們經常猶豫「到底要不要用」,所以最後的完成品變成不知道哪邊的哪個音到底是誰做的。這次以這種方式,不是先分配好各團員負責哪些部分,而是注重於「BBHF可以一起做出什麼音樂」。順便一提,這首歌的人聲素材是我用iPhone錄音加工的。原因是我想降低《Torch》的樣本元素,表現出情緒化情感的碰撞。

-感覺得出來即使是電子音樂也非常重視歌曲或旋律。

當然啊。現代可以透過很多管道拿到無數種類的樣本素材,所以製作流行樂輕而易舉。但是對我而言,這種流行樂很難唱。如果我會饒舌的話,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但我認為我自己是熱愛唱歌的,所以這次我很留意「不要作成追隨流行的音樂」。我認為歌曲必須有明確主軸,必須能確實傳達訊息。我覺得其實電子音樂在音色表現上,更容易放入感情。

呈現外國人們眼中Q版*註6的日本

-第2首《最愛(だいすき)》呢?以歐美流行的電子合音*註7呈現歌曲的同時,曲中還加入人聲素材說「我最愛」的部分,感覺得出您把DTM音樂*註8常見的人聲素材,用非常日本風格的方式表現。

我想透過《最愛》這首歌用音樂呈現從海外視角看的澀谷街道……像電動中心或充滿酷日本*註9推廣的萌系角色的氛圍。像海外音樂人的MV裡不是經常出現Q版的日式景色嗎?總是在打遊戲啊,在《勁爆熱舞(DanceDanceRevolution)》*註10裡瘋狂跳舞之類的(笑)我滿喜歡這種刻板印象,我覺得「如果日本真是這樣也挺好玩」。在這首歌,我想呈現這種Q版現代的日本都市。其實在我們團員裡,和樹就是萌系遊戲*註11愛好者。在日本,生活中隨處可見動漫角色,我覺得這是日本人有趣的地方,同時又感受到這是背負在我們身上的其中一個業障。我把這樣的感覺做成這首歌。

*註6:原文為「デフォルメ」。源自法文déformer,直譯為變形。用於繪畫或雕刻上,將對象變形、扭曲呈現的手法。在現代日本,主要用於把對象(通常為人物)的特徵誇張、強調化後簡化、省略的手法。此詞法文源由並不含誇張或簡化的意思,而是用在力學、地質學、數學上,單純意指變形。(來源)
*註7:原文為「デジタルクワイア」。(來源)
*註8DeskTopMusic的縮寫,意指用電腦製成的音樂。DTM能將所有樂器的聲音精巧地複製出來,音程及音質也能操控自如,編輯作業更是輕鬆方便,甚至歌手的音色也能用電腦修正,所以即使歌唱技巧普通的人,在修正後也可能成為一個歌手。(來源)
*註9日本政府向海外推銷國際公認的日本文化軟實力所制定的宣傳計劃與政策。(來源)
*註10日本遊戲公司於1998年末推出的大型電玩音樂遊戲系列作。遊戲採用由四個箭頭組成的的跳舞毯或踏板,玩家根據螢幕上的指示踩下相應的箭頭。(來源)
*註11美少女遊戲,可以與動畫美少女進行互動的日本電子遊戲。(來源

-啊~其實從歌裡也可以感受到這種感覺。

歌曲中出現Mac*註12音量調高時會跳出的系統音效,這是我在作曲時,想把音量稍微調大聲一點,卻意外把這個音效錄進去,後來覺得「這個還不錯嘛」就把他留下來用了。依稀可以聽到的吉他聲大部分是DAIKI彈的,這次主要是由DAIKI負責連接歌曲各部分,像縫線一樣穿針引線,在很多地方派上用場。仁司則是負責原本我已經彈好的貝斯部分,加入屬於他風格的變化。第3首《致好友(友達へ)》呈現歌詞「耶~咿!」和開車兜風的印象,「一起做這些事情很開心」。因為這首曲子是用四四拍*註13,所以不想讓它變成單純的派對歌曲。

*註12麥金塔電腦,由蘋果公司所開發的個人電腦系列。(來源)
*註13:原文為「四つ打ち」,Four on the floor,經常在電子樂中被使用的元素,指低音大鼓持續且穩定的踩在4/4拍的每一拍上。(來源)

腦海浮現《瑪利歐賽車》的畫面


-第4首是本次專輯的同名曲。

製作《Mirror Mirror》時偶然聽了Talking Heads*註14因此MV是一邊回想大衛‧伯恩*註15跳舞的模樣,一邊把它聯想成音樂。再加上旋律跟歌詞都不斷重複相同樂句,希望粉絲聽到這首歌能在腦海裡浮現那個畫面。新專輯大部分的歌曲的副歌都重複相同歌詞,這點和我在Galileo Galieli時期作主流歌曲時,技術上有目的性的改變歌詞完全相反。為了改掉之前的習慣,不止這次新作品,近期我一直很留意這個課題「不斷重複」。

*註14:美國新浪潮樂團,以其複雜而多層次的音樂見稱,當中融合了朋克、放克、流行音樂、世界音樂、前衛音樂、藝術搖滾等各種元素,促使後朋克慢慢演變成為自成一格的新浪潮曲風。(來源)
*註15David Byrne,Talking Heads的創始成員、主要作曲人、主唱兼吉他手。(來源)

-您說Talking Heads的氛圍,我覺得尤其後半更像是呈現Afrobeat*註16的感覺。

對。其實後半的吉他,我想呈現的是《瑪利歐賽車》賽車場的感覺。而且如果真的可以直接以惡搞前提拍攝MV的話,我甚至想直接用《瑪利歐賽車》的影片。

*註16:非洲舞蹈音樂(結合西非爵士樂、南美等地民樂及美國爵士樂而成的音樂)。(來源)

-沒想到居然是《瑪利歐賽車》(笑)。

當然並不是真的要惡搞,但就像剛才談到《最愛(だいすき)》說的,是因為想呈現「外國人們眼裡的日本」才加進去的元素。這次新專輯每首歌如果都用言語表達大概都會變得亂七八糟(笑)。

-如果說《Moon Boots》是「每首歌都嘗試做不同的事」的作品,那麼這次新專輯就像混合各種元素集大成的作品。

對我們來說,把塞滿多元要素的DEMO當作樂團的作品採用時,大致上都是已經針對一個方向性才完成的。因此,《Moon Boots》才變成每首歌用不同音聲集大成的專輯。
但是這次新專輯,我可以自己掌握的部分比之前更多了,所以更注重怎麼樣才能更真實地把當初自己描繪的印象傳達給人們。可能因為這樣新專輯才充滿多元要素。我在複習作品時,也隨著當下不同情境產生好像在聽不同曲子的感覺。

尾崎雄貴心目中「有血有肉的音樂」


-最後一首《性欲(リビドー)》充滿電子音樂感,但同時有些片段感覺是民謠、鄉村音樂或藍調的風格。真要說哪個元素感受最強烈,我覺得真的會隨著聽歌當下的情境和時機而有所不同。

雖然我不是出身藍調的人種*註17,也不是聽藍調長大,但我一直在嘗試用歌曲重現自己深受感動過的藍調和鄉村音樂的旋律。《性欲》之所以讓人感受到民謠或藍調風格,不只是因為加入吉他的音色,還包括旋律和唱法,影響各個方面才產生的結果。而這種音樂正是我心目中「有血有肉的音樂」。我很高興能聽到您對《性欲》有這樣的看法。這首歌是我想像「可以翩翩起舞的歌曲」作成的。現在一說我才想起來,這次專輯名稱《Mirror Mirror》也是,一邊反射豐富元素,一邊讓元素互相衝擊才成為每首歌曲,「針對某種疑問的答覆」,反映各自的元素……我覺得這點非常符合藍調。這種感受,其實就是我投身音樂界的原因。我覺得由我丟出疑問後,團員或粉絲們回答我,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所以我才成為音樂人,而且在自問自答的過程,我也感受到作曲的有趣之處。

*註17:指黑人。

-啊~原來如此。

對我來說,作曲這件事情必須再次複習自己經歷過的各種感情和經驗,回想「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我曾經對這件事感到疲憊,但現在的我認為這是讓我心情安定的方法。自己丟出問題後,得到很多人的回覆,獲得很多人的看法,讓我樂此不疲。投入音樂界後,我也真正感受到「這代表我是多麼幸運能夠受到大家愛戴啊」。透過演唱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利用歌曲提出我的疑問「我是這麼想的,你們覺得呢?」這種膨派的感受已經來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包括製作、演唱會,我自己漸漸覺得從事音樂活動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不過,說不定只有我這麼想啦……希望團員們也是這麼想的(笑)。

BBHF的定位


-透過這次新專輯,您預測BBHF未來會成為怎麼樣的樂團?

像這次製作兩種不同概念的作品,其實難度很高。如果每位團員的音樂風格不一樣的話,可能會有「我才不想做這個」的想法出現。每個人都堅持己見的話,是無法呈現整體性的。所以我覺得在溝通上BBHF算是團內平衡很完美的樂團了吧。當彼此認識越久,就越有可能聽膩彼此的音樂。但是現在的我們已經撐過可能發生這種狀況的時期,所以更能感覺到團員之間的特殊羈絆。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的音樂就是BBHF的定位吧……我是這麼想的

-為什麼?

至今聽過無數音樂,常常突發奇想「我想嘗試這件事」,然而反之,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深受音樂影響,感覺音樂就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常想,現在的我們,就算不刻意去強調,我們是不是已經可以演奏出以前憧憬的音樂了呢?這種「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創造音樂」的感受,我想團員之間是有共鳴的。現在是以非常純粹的情感在進行音樂活動,所以我想讓更多人聽聽我們的音樂,同時也想親眼見證我們的定位來展開往後的活動。舉例來說,類似美國的獨立樂團吧。我想BBHF今後也會像他們一樣,成為自己的生活或生存方式與音樂活動密不可分的樂團。

2 則留言:

  1. 回覆
    1. 謝謝您的閱讀,翻譯可能不太通順,但真心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分享BBHF的音樂^_^

      刪除